8月13日,隨著裝載122輛新能源汽車的“東悅”輪從興華碼頭啟程駛往印尼雅加達港,常熟港日漸成為繼太倉港后蘇州又一座出口新能源汽車的港口樞紐。
中國外貿的高質量發展,充分體現在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新三樣”出口的異軍突起上。2023年,“新三樣”合計出口1.06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增長率高達29.9%。2024年,中國電動汽車更是出口了超過200萬輛。目前,包括“新三樣”在內的新能源產品,已成為了中國外貿至關重要的引領力量。
我國新能源產品出口的強勢,同樣反映在蘇州港口的運營數據上。以太倉港為例,2024年,太倉港共出口汽車48.44萬輛,同比增長18.93%。伴隨著作為長江干線最大汽車滾裝碼頭的海通汽車碼頭的“漸入佳境”,今年太倉港汽車出口量將有望達到全國汽車出口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而新能源汽車,則又占據著其中的相當比例。如今,常熟港也加入到新能源汽車出口的行列,因此從長遠看,通過蘇州而展開的新能源出口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蘇州港口的一大突出區位優勢,在于其坐擁整條長江經濟帶作為戰略腹地。后者聚集了多座在新能源產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整車領域出類拔萃的工業城市。腹地生產的大量新能源產品,需要通過吞吐量與日俱增的蘇州港口輸往國際市場。類似剛性需求會隨著中國進一步崛起為全球能源革命的主導力量而有增無減,這對蘇州港口和蘇州經濟而言,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機遇。
作為工業總產值位列全國前列的城市,蘇州本身就是一座新能源產品的制造與出口重鎮。即便是之前一度稍顯落后的新能源汽車整車,也正在成為蘇州外貿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2024年,蘇州大市出口新能源汽車6.43萬輛、總銷售額126.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了21.6倍、5.6倍。以目前的趨勢繼續發展下去,在全產業鏈的加持下,蘇州的新能源出口一定會呈現出既大且強的新常態。
未來,在推動港口各項硬件設施現代化的同時,蘇州港口及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引入更加智能化的軟件系統并不斷優化通關流程,一面繼續依法依規精簡各項審批手續,一面主動銜接企業的出口計劃及船期需求,從而始終做到能夠確保綠色貨物的綠色出運。當開放的蘇州經濟以更深力度參與到世界能源革命浪潮之際,蘇州港“一港四區”就會有很大的機會真正崛起為全球新能源貿易網絡中不可或缺的戰略樞紐和關鍵節點。路在腳下,這樣的前景,其實已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