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熱的“蘇超”之外,蘇州產業創新、招才引智的“賽場”同樣澎湃。
7月10日,2025高校技術轉移轉化大會暨第二屆蘇州國際科創大會、第十七屆國際精英創業周系列活動開幕。澎湃新聞注意到,這是蘇州首次將這三個大會合并舉辦,而背后的核心關鍵詞就是:鏈接。
當下,蘇州正持續將先進技術、高端人才、企業需求等不斷進行深度鏈接,推動要素市場化流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一流創新生態。
通過?科技創新-產業升級-人才集聚-經濟躍遷?的活力閉環,蘇州正從“制造重鎮”升級為以自主可控技術為核心、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為特征的“創新策源地”,成為長三角產業創新轉化的核心引擎。
而這,也是蘇州城市未來發展的一條主要軸線。
三合一,背后的核心關鍵詞
產業,創新,人才,是城市發展永恒的主題。
今年,蘇州將2025高校技術轉移轉化大會、第二屆蘇州國際科創大會、第十七屆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三個活動合并舉辦,旨在打造集人才招引、項目對接、成果轉化、城市推介于一體的超級盛會。
澎湃新聞注意到,三個活動主題明確:技術轉化,科技創新,創業人才。三者合一,背后的核心關鍵詞,其實就是鏈接。
政府需要做的,就是當好“鏈接者”角色,構建市場化機制,完善人才發展體系,促進產學研融合,優化基礎設施及服務等等。
本次大會,處處都體現出了鏈接的靈感和努力。政策方面,開幕式上發布了省教育廳《關于推進落實支持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建設若干舉措》,從區域中心服務能力、高校參與區域中心、師生到區域中心創新創業等三方面提出12條有效舉措。現場聘任10名江蘇區域中心首批技術經理人,最大力度促進成果轉化落地。
成果展示方面,大會現場組織了4000平方米的高校技術轉移轉化成果對接展,共設有區域技轉中心展區、校企聯合展區、科技成果超市展區,其中校企聯合展區組織了24所國內外高校、40余家企業以及蘇州科技商學院參與布展,展示科技成果超1300項。
本次大會還發布了2025蘇州十大產業科技成果及十大提名成果。這些科技成果覆蓋了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醫藥、高端制造等前沿領域,都是“從0到1”的硬核實力擔當,其中有15項成果打破國際壟斷,多項成果在細分領域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
需求對接方面,蘇州本次面向全球發布“揭榜掛帥”關鍵技術需求榜單,涉45項需求,給予54.12億元的投入總額和最高1000萬元的項目資助。
人才引育方面,大會發布2025年蘇州市頂尖人才,今年共有4名頂尖人才入選,蘇州將給予“頂級支持”,分別給予每人不低于3000萬元項目資助,同時按項目資助額10%疊加給予人才樂居補貼。蘇州發布了“百億人才基金”“重大產業發展基金”,為人才發展構建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體系。同時,設立蘇州市李政道教育和科學基金會,鼓勵和促進蘇州教育與科學事業發展。
另外,江蘇省委人才辦本次授牌蘇州成立“江蘇省納米新材料特色產業人才集聚區”,這也是江蘇省首批授牌的人才集聚區。
本次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舉辦期間,蘇州圍繞重點產業,邀請大批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到蘇州實地考察、合作洽談、創新創業,促成人才、項目、資金、載體等要素充分對接。人才只需登錄“蘇周到”客戶端,進入“蘇州人才”,即可獲得招聘、政策匹配、綜合服務等功能。
成果斐然
做好“鏈接”,蘇州久久為功。
蘇州自2007年啟動創新創業領軍人才計劃,吸引科創人才帶技術、帶項目、帶人才來蘇創新創業。
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自2009年起舉辦,已連續舉辦16屆,共有4萬余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來蘇參與對接,落戶項目發展態勢良好,主要集中在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及大健康、新材料、新興數字等產業領域。
數據顯示,目前蘇州全市人才總量達407萬,高層次人才總量達45萬,人才核心指標持續位居全國、全省前列。
人才來了,技術來了,項目就來了。蘇州還專門制定了全球科創伙伴計劃,帶動上下游合作伙伴把更多新產業、新技術、新模式導入蘇州,共同打造創新型企業集群。目前,蘇州擁有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43萬家、全國第一;潛在獨角獸企業108家、全國第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74萬家、全國第四。
時至今日,昔日“制造重鎮”蘇州已經實現脫胎換骨,持續擦亮創新名片。蘇州的創新可以用“123456”來概括,1是蘇州的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全國第一,2是中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全國第二,3是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全國第三,4是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全國第四,5是“上海-蘇州”科技集群全球第五,6是中國獨角獸企業數量全國第六。
蘇州還擁有全國材料領域頂尖實驗室——蘇州實驗室,首個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國際大科學計劃“深時數字地球”在蘇州啟動實施。另外,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生物醫藥、第三代半導體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重量級科創載體,也紛紛布局。對于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蘇州分別給予最高5000萬元、2億元支持。
牛津、哈佛、新加坡國立大學,以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200多所國內外頂尖高校,都已經在蘇州建立了創新合作平臺。
當創新轉型的鏗鏘步伐,走在深厚的工業基礎之路上,是無盡活力和無限可能。
集智聯機器人(蘇州)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包文濤,于2021年由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引進落戶蘇州吳江。四年來,包文濤始終專注于將“實驗室里的空翻”轉化為“工廠中的生產力”,而蘇州就是他創業的“最佳搭檔”。
他認為,蘇州擁有產業創新轉化的優質土壤,是他選擇蘇州的重要原因。“不管是蘇州大學具身智能研究院、清華大學汽研院等一批高水平科研院所,還是恒力、盛虹、亨通等頭部企業智改數轉的需求,都為產業發展創造了廣闊空間。”
同時,蘇州也用有力的政策支持、高效的政務服務、優質的創新創業環境,為企業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生態。
產業創新轉化引擎,為什么是蘇州
產業創新轉化這件事,對于蘇州來說為何重要?
蘇州位于上海西側,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達2.67萬億元,是遠近聞名的“最強地級市”,也是江蘇經濟發展的“門面擔當”。
長期以來,蘇州因制造業見長,因實體經濟見長。蘇州在明清時期就是江南手工業中心,近代誕生了民族工業萌芽,經濟結構從傳統農業和手工業向近代工業和商業轉型。?改革開放之后,蘇州鄉鎮企業崛起,書寫了聞名遐邇的“蘇南模式”,以集體所有制+出口加工為主,快速積累工業基礎。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依托長三角區位優勢,蘇州大打“開放牌”,不斷引入外資項目,形成了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先進材料四大超級產業集群。因此,產業無疑是蘇州經濟發展的堅實底座,在人們心中,蘇州也一度扮演了“超級制造工廠”的角色。
但其實,蘇州發展更離不開“創新”二字。據《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5)》,蘇州在2024年度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中,繼續穩居全國第四,僅次于北京、深圳和上海,在地級市排名第一。
蘇州的創新,是在產業基礎以及產業需求之上的。通過產業創新轉型,蘇州“唱”出“強化策源功能-提升輻射能級-重塑區域分工”三部曲,推動城市轉型發展,也推動長三角從“單核輻射”升級為“多核驅動”。
作為長三角城市群龍頭城市,上海是注重原始創新的綜合型超級策源地,蘇州等周邊城市可以通過深耕細分領域,強化開放協同,和上海一道打造多層次創新生態體系的同時,也在將自身重塑為長三角增長極。
圍繞高水平產出,蘇州重點關注高性能氮化鎵器件、抗量子芯片、盾構機、固態鋰電池等重大產業成果,推動高校科技成果加速轉化和落地。
圍繞高能級主體,蘇州持續激發青年人才創新創業活力,打造青年創業首選城市,持續支持擁有重大原始創新技術,能夠引領推動產業向高端延伸及跨越發展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重要創新團隊發展。
圍繞高效率轉化,蘇州持續推動完善技術經理人培育、評價、激勵體系等,提升區域技術轉移轉化活躍度,加速科技成果在蘇州轉化落地。
書寫“從0到1”的原創突破和“從1到100”的產業飛躍,蘇州值得。正如江蘇省委副書記、蘇州市委書記劉小濤所說,蘇州以最優質的土壤、養分、陽光,為科技種子的成長提供得天獨厚的環境,“我們一定以最大誠意提供最好服務,共同培育最豐碩成果。”